香港電子支付落後根本無關技術水平,官僚和守舊文化是死症

剛過去的周日(13/8),有商會公布一項有關亞洲 6 個城市的電子支付普及程度的調查,雖然調查不太專業,但其結果也某程度反映這些城市的電子支付文化。

該調查收集了香港、澳門、中山、台北、新加坡和大阪的當地居民意見,年齡介乎 15 至 45 歲,結果發現新加坡對電子貨幣的普及程度得分最高,中山則次之。

調查比較了支票、電子儲值卡、信用卡支付、電子錢包、加密貨幣等支付方式,結果發現不同國家對「電子貨幣」或「電子支付」的定義都不同,例如八達通這類電子儲值卡雖然在日本極為常見,但大阪的消費者並不視之為電子支付,跟香港人的理解有很大差異。

一如所料,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最被中港台消費者視為「電子支付」,TNG 則在香港和中山的有較高認受性,看來還需多加把勁。Apple Pay 則是認受性最高的支付方式,Paypal 次之,但有趣是 Paypal 在中山的認受性很低,而 Bitcoin 在台北亦同樣,這其實反映了當地對特定電子支付的政策和立場。

 

合法化後、日本接受 Bitcoin 支付商戶急增

值得一提的是 Bitcoin,在問到最常用哪款電子支付工具時,只有香港和日本出現過,分別為 1% 和 2%。不像台灣已明令 Bitcoin 違法,但老實說筆者沒看到香港在哪些地方能使用 Bitcoin 付款,反而在日本倒是在政府把 Bitcoin 合法化後,愈來愈多商戶或場所開始接受 Bitcoin 支付。

2017 年 5 月開始,日本樂桃航空已接受 Bitcoin 支付,遊客愛去的 BIC Camera 亦已接受 Bitcoin,而六本木不少酒吧都以 Bitcoin 社群為定位,接受以 Bitcoin 來付酒錢。有報導指日本全國就有 5,000 多家商店已接受 Bitcoin 付款,比較起來香港只有十數家經營網上業務的公司願意接受,普及率完全不能比較。

因此如果調查是「電子貨幣認識及普及程度」,日本根本是 6 個地區中遙遙領先,如果調查城市是東京的話,結果隨時有很大不同。也許近年日本科技沒有很亮眼的創新,但在接受新事物之上卻不落後。

 

消費者不肯用才是問題

調查指「香港人每日都用電子支付」,但工具當然是指八達通。事實上八達通已是一套用了 20 年的科技,幾乎每個香港人口袋裡,除了有身份證就一定有八達通,但比起極高普及率的消費者持卡率,20 年後接受八達通的商戶普及率遠遠及不上微信支付在中國商戶的普及率。

每次一提到「香港電子支付比中國落後」的話題,例必都有爭論,但客觀而言這是事實。誠然背後原因很多,中國偽鈔盛行、金融系統不健全、國土幅員大是原因,而八達通公司缺乏願景、缺乏創新也是事實,而香港消費者守舊更是關鍵。

你說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是中國出品不想用,但又有多少香港人有用 TNG 或 Tap and Go 的習慣?消費者不肯用才是問題。其實政府促使更多公共機構接受電子錢包支付,並努力讓不同電子錢包能夠互通,已足夠使電子銀包提升使用率。

 

發展非現金支付背後多有難言之隱

誠然並不是電子支付的普及率高就等如科技先進,但非現金的支付方式的確在開始在全球普及,背後多有難言之隱。

去年印度總理莫迪為了打擊貪污、洗黑錢、逃稅、偽鈔等違法行為,一夜之間宣布取消大面額盧布的紙幣流通,逼迫人民在限期內把 500 和 1,000 面額的盧布拿到銀行和郵局換成新鈔票,使囤積現金隱藏資產的印度貪腐富人不得不把資產曝光。

但現代貨幣是建基於對國家的信任,一夜之間取消大面額盧布鈔票為普通民眾帶來不少困擾,因此也令民眾選擇以電子支付來取代現金交易,沒有現金鈔票在手上,只要資產還是被承認,那不管政府怎樣逼迫兌換新鈔票也煩不到自己。

早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在中國大力推動「無現金支付」,但卻被政府急急叫停,誠然拒收現金違法是事實,社會也有人想使用現金交易,用現金的並不一定就是貪腐份子。但顯然中國要成為真正意義的「無現金化」社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北歐「無現金化」社會有利亦有弊

談到「無現金化」社會,一定會提到北歐。據瑞典中央銀行統計,去年瑞典現金交易只佔整體經濟的 2%,換言之 98% 交易都已電子化,「無現金化」進程比中國快得多。不像中國還會煞停,瑞典已有城市設置全部無現金交易的 Cash Free Zone,超市沒有收銀員、地鐵售票機只收刷卡,開宗明義不收現金。

「無現金化」可減少因為使用現金而出現的隱藏成本:失竊被搶的風險和保安成本、處理現金點算的額外成本、阻遏地下經濟流動等。但當然這事有利亦有弊,無現金社會對不擅長應付科技的長者是很嚴峻的考驗,瑞典就有組織想爭取社會保障想用現金的人也有使用現金的權利。

 

其實香港電子支付技術並不落後

把話題回到香港。其實香港電子支付技術並不落後,但因循守舊、缺乏創新,不把技術帶到全世界的思維模式才算落後。如果 20 年前八達通已像今天的微信和支付寶般,積極把服務擴展到亞洲更多城市,而技術也不斷追求創新的話,香港早就在金融科技這一塊上卡好位置了。

香港庫房水浸不是第一天說,雖然早年曾建議擴闊稅基,但港府不像其他地方般為了稅收而有必要讓交易更透明,甚或說,「睜一眼閉一眼」才是香港的智慧。加上一向推崇「小政府」的港府最怕被罵「官商勾結」,要像其他發展「無現金化」的城市般積極介入並不容易。

試想像如果政府答應為小商戶轉用電子支付的額外開支墊底,相信已為電子支付普及掃除不少障礙。增加發牌可以增加競爭,商業機構為了競爭就願意提供誘因鼓勵消費者和商戶採用,但缺乏統一標準和錢包互通制度,百花齊放也等如是亂局。

香港真要想成為「無現金化」社會,這路很漫長啊…

 

Leave a Reply

Shares